1.关于发行人经营业绩。请发行人:(1)说明宏观环境、下游行业景气度、国际油价变动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稳定性的影响,发行人经营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。(2)结合外销客户变动情况,说明外销收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。(3)说明国际竞争、地缘冲突引发汇率波动,对发行人经营业绩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。
近段时间,广东深圳湾公园附近的海水中突然出现大片褐色物质,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
记者来到深圳湾公园的海风运动公园看到,这一海域出现了大量类似“爆爆珠”的气泡状悬浮物。
记者发现,不少悬浮物还被海浪冲上了沙滩。
咨询得知,水中这些聚集的褐色物质是一种名为“球形棕囊藻”藻类暴发增长所致。
深圳市市政工程咨询中心顾问 熊杨:每年到这个季节都会有一些赤潮,藻类暴发以后,它可能对海洋的水体里面的含氧量会有些影响,因为它过度生长会消耗掉一些氧气,对我们海水里的一些生物,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影响。
深圳湾海滩现大量棕色“爆爆珠”到底是啥?
原来是藻类,那么这些藻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?和赤潮有什么关系?这些像“爆爆珠”一样的藻类引发大量市民关注,可以用手去触碰吗?这些藻类有什么危害吗?
像“爆爆珠”的藻类如何形成?和赤潮有何关系?
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像“爆爆珠”一样的藻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,和赤潮又有什么关系?来听听专家的介绍。
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李刚介绍,赤潮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。藻类在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,就会出现成片海域看到这种藻类的现象。而引起华南地区海边赤潮的藻类是球形棕囊藻,这种藻类以褐色为主,当其成片在海里出现,人们就会看到海水略微发褐色,这就是大家所谓的赤潮。在科学上,科研人员们称之为“藻华”现象。
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 李刚:每年都有的,其实在不同区域,在不同海域,种类可能不一样。在咱们国家的近海海域从南到北,实际上都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。这种现象的出现,一是跟它的环境有关系,不只是水体的环境,比如水体的营养盐浓度的升高,再一个就是说,比如这段时间它的降雨比较少,这个可能适合它生长,还有一个就是风力的大小,还有光照的情况,晴天比较多的时候,光就比较充足,这个也是一方面。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,这个藻在生长的过程中,它会聚团,它就形成一个球状,相当于是一个它的群体,它形成球之后,浮游动物它个体都比较小,它就吃不了,它嘴巴没有那么大,所以这个也是一方面。
此次在华南沿海出现赤潮现象会持续多久?
那么此次在华南沿海出现的赤潮现象,还会持续多久呢?专家表示,从目前情况看,预计赤潮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。
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 李刚:区域的赤潮现象,有时候持续一周,或者是两周。有些如果今天它已经暴发了,第二天其他因素,天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它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了。这个区域一旦出现了你看到的赤潮,估计一周之内它肯定会消失了,因为你看到了之后,它已经接近于达到赤潮的顶峰了。
形成此类现象的藻类家族还有哪些成员?
除此次酷似“爆爆珠”的球形棕囊藻外,形成此类现象的藻类家族还有不少成员。比如“蓝眼泪”现象,其实也属于赤潮的一种。高密度的夜光藻随着风浪聚集,在夜间受到扰动刺激时,储存在体内的大量荧光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下,迅速发生反应,将大部分能量转换成蓝色荧光,形成如梦似幻的景象,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至10月,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际。
藻类除了能在水里形成奇特景观,在雪中也有。此前,南极就曾多次出现过粉红色的“西瓜雪”现象,这其实就是雪中的极地雪藻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迅速生长,其体内含有虾青素防止紫外线辐射,所以呈现出红色。
赤潮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?
那么出现赤潮到底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呢?赤潮现象的出现,代表这一区域水体环境变差了吗?
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 李刚:这个是对人体还是有影响的,因为这个棕囊藻是一种产毒的藻类,它的细胞内会生产一些溶血性的毒素,这个对人体是有伤害的,建议不要下水。它的细胞分解了,会产生大量的泡沫,一些蛋白溶出来之后,经过微生物的分解,它会形成一些刺激性的味道,就像硫化氢之类刺激性的味道,确实对海洋的景观也是很不好的。一旦要出现了这种棕囊藻,还是要引起当地的重视。
专家称,虽然因棕囊藻而出现的赤潮会短期给华南沿海造成影响,但是从长期环境监测来看,这些年,这一带地区的海洋环境正在逐年变好。
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 李刚:我们在大亚湾这个海域,已经监测了三十几年了,经过这个数据上来看,包括浮游植物的这种多样性,包括它的均匀度上来看,特别是在近五六年,其实是非常稳定的。深圳这个区域,包括大亚湾这个海域,它的生态环境、水质环境是在变好的。